参考消息网2月16日报道 法国《回声报》网站2月14日刊发题为《海底电缆,另一场战争》的文章,作者是洛里安·德布。全文摘编如下:
地缘政治的紧张局势并没有放过海底,也没有放过在寂静的海洋中安装的互联网。最近一次表现是,中国最大的两家网络运营商撤出在新加坡和马赛之间铺设美国电缆的项目融资。这是对美国两年来阻止在美国海岸铺设任何中国电缆的直接回应。
最近在北海发生的一次警报甚至使全球电缆网络明确切换成军事地图。2022年10月20日晚,一艘英国拖网渔船在苏格兰附近水域损坏了一条设得兰群岛的海底电缆,一些人认为这是个寻常事故。令人怀疑的巧合是,此时另一根连接法罗群岛的电缆已经停工五天,这种情况从未有过。而一艘俄罗斯科考船彼时恰巧出现在苏格兰水域,并配备了海底勘探设备。
法国战略和防务研究所国际关系研究员卡米耶·莫雷尔分析道:“国家不明所以的情况下,很难公开谈论公海上电缆中断的问题。很少有海军有能力在这种海洋深度展开行动,而认领这种行动可能会成为战争的由头。”
2022年初,法国实施了在海下6000米的“深海控制行动”。波罗的海“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仍无法解释之际,法国总统马克龙亲自下令检查22根海底光纤电缆,为了防止互联网流量遭到“窃听”。法国海军参谋长皮埃尔·旺迪耶还担心深海有直接探测法国核潜艇通行的传感器,这一威胁比网络中断更令人担忧。
参考消息网2月16日报道 英国《泰晤士报》网站2月13日刊发题为《别让科技公司主宰战争》的文章,作者是英国前外交大臣威廉·黑格。全文摘编如下: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上周在英国议会发表的讲话传递了明确的信息:他需要飞机。正如在爆发血腥战争的过去一年里经常看到的那样,媒体焦点与诉求声音都与战场上的硬件有关——坦克、导弹、大炮和弹药,乌克兰人迫切需要这些东西来捍卫自己的自由。
但是,在乌克兰让克里姆林宫十分意外的有效防御中,最关键的军事资产却较少被提及并且让我们很难想象。美国微软公司利用云计算来维持乌克兰政府部门的运转,并利用人工智能来挫败俄罗斯的网络攻击。从事数据分析的美国帕兰蒂尔公司一直是重要的软件供应商,这种软件能够将卫星、热传感器、无人机和乌克兰民众收集到的信息转化为可以对入侵者实施毁灭性精准打击的模型。埃隆·马斯克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让它的“星链”卫星可以为乌克兰所用,这些卫星与地面上成千上万的手持终端相连,让乌克兰全境都覆盖互联网,从小股部队到整个政府都可以接入网络。打赢一场战争向来需要大量硬件,但在21世纪20年代,最具决定性的优势来自世界一流的软件。
参考消息网2月16日报道 法新社巴黎2月14日刊发题为《乌克兰战争如何影响世界的大动向》的文章。全文摘编如下:
乌克兰战争扰乱了世界秩序,并按照阵营的逻辑加速了世界秩序的重构。
以下是爆发冲突一年以来的一些趋势,包括从全球化的加速断裂到俄罗斯和欧洲可能进入中国和美国的轨道。
地缘政治是关键词
战争加剧了冲突,同时也加速巩固了以华盛顿和北京为中心的主要阵营。
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何塞普·博雷利去年12月认为,“我们已经进入无序的多极化,在这里一切都是武器——能源、数据、基础设施和移民。地缘政治是关键词,一切都属于地缘政治”。
中亚、高加索地区、巴尔干地区、非洲、印太地区是影响力暗斗的舞台。通过基础设施融资,贸易、军事或外交方面的协议,中国、欧盟、美国、俄罗斯和土耳其相互角力。
乌克兰战争还进一步动摇了现有架构。比如俄罗斯在中亚国家的地位由此被削弱,又比如土耳其得到了巨大的外交机遇。
法国地中海战略研究基金会研究员皮埃尔·拉祖认为,“这种混乱的重组是真实的,但可能是暂时的”。原因在于,“战争结束后,俄罗斯和欧洲的实力会被削弱或损耗,而这种局面下的两个大赢家很可能是美国和中国”。
参考消息网2月16日报道 西班牙环球网站2月14日发表克里斯蒂娜·丘鲁卡·穆古鲁萨的文章,题为《灾难外交:促进和平的另一种途径?》。全文摘编如下:
灾难外交已在世界不同地区的不同场合使用。然而,土耳其和叙利亚的地震可能是一个新的场景,灾难外交或将再次启动以改善两国之间的关系。灾难外交真的能在危机背景下为和平做出贡献吗?
伦敦大学学院伊兰·克尔曼教授在《灾难外交:灾难如何影响和平与冲突》一书中通过对亚洲、非洲、北美和欧洲的各种案例进行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否定的。但可能发生的情况是,土耳其和叙利亚地震造成的毁灭性人道主义后果影响到土叙两国共同发起的、于2022年12月底在自2011年叙利亚内战以来的首次政府级峰会上达到高潮的和解进程。在一个月前似乎还是一个长期目标的双边关系正常化可能会因强震的影响而加速。
克尔曼分析了世界各地不同的人道主义外交案例,以调查它们是否产生外交利好。他得出的结论是,没有证据表明人道主义外交是解决冲突的一个主要因素,尽管与灾害有关的活动往往会在短期内促进和平进程,但从长远来看,与灾难相关的影响会随着领导层更迭、政治敌意模式常态化或认为历史恩怨应优先于与灾难相关的关系等因素而消退。
参考消息网2月16日报道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2月14日刊登题为《新干涉主义可能威胁全球贸易》的文章,作者是马丁·沃尔夫。文章摘编如下:
我们现在都是干涉主义者。在不久前还是自由市场思想之堡垒的美国,对中国的恐惧、对供应链安全的担忧、对再工业化的渴望以及对绿色转型的希望正结合起来重塑贸易和产业政策。欧盟在技术方面也对中国存在顾虑,但欧盟也同样对美国决策中的“美国优先”特点感到担忧。
一个重大问题是,向经济民族主义和干涉主义的转变将对世界经济造成什么影响。从目前状况来看,深度解体似乎不大可能,但不幸的是,这是可以想象的。正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近的一篇报告所指出的那样,其代价将十分高昂。此外,解体程度越深,此种代价将越高昂。其中,技术脱钩的代价将是最高昂的,尤其是对新兴国家和低收入国家而言。此外,还有不可避免的地缘政治代价。正如世界贸易组织上诉机构前负责人詹姆斯·巴克斯所说,在当今世界,控制这些成本构成了巨大挑战。
那么,新干涉主义究竟能取得多大成效?作为最积极和最强大的践行者,美国政府会从它现在致力于实施的政策中获得它想要的结果吗?我们有充分理由对此存疑。成功干涉是困难的。
参考消息网2月15日报道(文/袁亮)
据美联社报道,美国前常驻联合国代表妮基·黑利当地时间2月14日宣布竞选美国总统,由此成为第一位正式挑战她的“前老板”——美国前总统唐纳德·特朗普,角逐共和党提名的总统参选人。
黑利1972年1月生于南卡罗来纳州班伯格市,父母是印度裔移民。黑利获得克莱姆森大学会计学士学位后,曾在多家企业就职,并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2004年,黑利当选南卡罗来纳州众议员,此后两度连任。2010年,黑利成为南卡罗来纳州第一位女性州长,并在2014年连任。
2016年11月,在总统选举中获胜的特朗普宣布,将任命黑利担任常驻联合国代表。此后,她轻松通过参议院批准程序,2017年1月25日高调宣誓就任,但于2018年年底离职。
2022年11月15日,特朗普宣布将再次争夺白宫之位,并启动2024年总统竞选活动,成为共和党内首位正式宣布参选总统的人。
黑利曾在2021年说过,如果特朗普参选,她就不会参与角逐,但是最近她对媒体说,“很多事情发生了变化”,她提到美国的高通胀以及美军从阿富汗的撤军。黑利认为,美国有必要进行“世代更迭”,这被认为是对民主党总统拜登和特朗普的年龄毫不掩饰的批评。
参考消息网2月15日报道 《日本经济新闻》2月14日刊发题为《俄乌冲突一周年 国际社会应极力防止全球经济分裂》的文章,作者是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河合正弘。全文摘编如下:
2022年2月,俄罗斯发起对乌克兰的进攻,美欧日随即对俄实施经济制裁,全球经济由此遭受巨大冲击。
全球经济增长放缓
开战前的2022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给出的2022年全球经济增长率预测值为4.4%,到了4月下调至3.6%,2023年1月的数字为3.4%。与开战前相比整整下降了1个百分点。我们不能说增长率放缓的全部原因都来自俄乌冲突,但2022年的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还是比之前的一年下降了1万亿美元,相当于沙特或荷兰的经济总量。
IMF预计2023年的全球经济增长率只有2.9%,比2022年进一步放缓。一方面应对通胀的举措和乌克兰战争遏制了经济活动,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得以重启,印度还将继续增长,中印两国几乎贡献了一半的全球经济增长。但是下行风险依然存在,比如通胀居高不下导致更严格的金融紧缩;乌克兰战争升级、全球经济分裂。
由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制裁、试图切断俄罗斯与西方经济的联系,全球经济的分裂事实上正在发生。而美中之间的大国竞争还可能导致全球经济加速分裂。
参考消息网2月15日报道 《澳大利亚人报》网站2月13日刊发题为《俄乌战争的四种结束方式》的文章,作者是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战略研究名誉教授保罗·迪布。全文摘编如下:
在俄乌战争爆发一周年纪念日即将来临之际,包括笔者在内的所谓专家对于这场战争是否会结束以及如何结束众说纷纭。
最近几例新闻标题就反映了各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普京的战争和解体的危险》《普京在乌克兰的末日终局》《俄罗斯的危险衰落:克里姆林宫不会不战而降》《设想不可能之事:如果普京使用核武器会怎样?》《普京不是在用核威胁虚张声势》《准备应对俄罗斯的崩溃吧》《谈判争取和平胜过乌克兰的无尽杀戮》《没有人会在乌克兰的漫长战争中获胜》。
这些标题说明了为什么西方对这场战争的方向没有达成共识。当然,问题在于没有一场现代战争可以为我们提供判断基础。自70多年前的朝鲜战争以来,世界上还没有发生过如此大规模的常规战争。
现在,俄罗斯的实力遭到大幅削弱,但在这场领土之争中绝不言败。至少到目前为止,西方民主国家出人意料地一致支持乌克兰。核心问题是,如果这场战争久拖不决甚至升级,西方是否会继续提供高精度武器,帮助乌克兰深入俄罗斯领土?
参考消息网2月15日报道 俄罗斯国际事务理事会网站2月13日刊发题为《地震对土耳其的影响:内政方面和外部因素》的文章,作者是俄罗斯国际事务理事会专家基里尔·谢苗诺夫。全文摘编如下:
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表示,这次地震是该国自1939年以来最严重的自然灾害。
对埃尔多安政府来说,已经发生的灾难同时带来了机遇和风险。土耳其现政府有机会展示自己作为高效机构的形态,它能成功克服危机,在最短时间内应对自然灾害的后果。值得一提的是,与恐怖袭击等其他挑战相比,自然灾害对现政府来说是威胁较小的一种挑战。
尽管有一些来自公民的批评意见,但目前由总统亲自负责的救援工作没有引起专家的重大不满,今后还可以用来展示领导力。正如欧亚集团咨询公司所说:“埃尔多安对危机作出了迅速而连贯的反应。这或将在5月14日选举前巩固其作为强有力领导人的形象,前提是政府保持住最初的冲劲。”
土耳其的自然灾害可能影响瑞典和芬兰加入北约的前景——这样的乐观预期出现在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舆论中。至少瑞典专家和记者预测,安卡拉必须克服自然灾害的后果,“这将导致土耳其总统对瑞典发难的强度和频率降低”。尽管斯德哥尔摩明白,总的来说,未必能期待土耳其领导人在瑞典加入北约的问题上改变立场。不过,瑞典申请入约将不在土耳其的议程中发挥“转移注意力”的突出作用,重点将“从臆造出来的问题转向现实问题”。
参考消息网2月15日报道 彭博新闻社网站2月14日刊登题为《西方不应失去这么多人心》的文章,作者是潘卡杰·米什拉。文章摘编如下:
过去两周里,美国做空机构的一份报告导致印度阿达尼集团股价暴跌。然后,一名拥有2300万粉丝的前板球运动员发帖说:“印度的进步不是白人可以容忍的。”阿达尼集团发言人则援引了1919年英国军队屠杀近400名手无寸铁平民的丑闻。
面对西方的批评,印度精英并非唯一高举过去反殖民主义大旗的人。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俄乌冲突期间反复谴责西方在全球实施殖民掠夺的历史,把俄罗斯塑造成针对“种族主义”和“新殖民主义”西方的全球反殖联盟的代表。
这一点毋庸置疑:自20世纪中叶非白人民族争取民族自决以来,针对西方列强的道德谴责还从未像今天这般普遍。而且这种道德谴责确实在又一次塑造大众观念,使全球地缘政治关系陷入紧张。
西方政界和媒体只是刚刚开始认识到这个问题及其严重性:比如,为什么以白人为主体的欧洲和北美国家在加速开展对俄军事经济行动的同时,显得越来越孤立?在最近一项民调中,多数印度人把俄乌冲突归咎于北约或者美国,而不是俄罗斯。作为最重要的发展中国家领导人之一,巴西总统卢拉认为“有责任的不仅仅是普京,美国与欧盟同样有罪”。
参考消息网2月15日报道 俄罗斯伊兹博尔斯克俱乐部网站2月13日刊发题为《中国提出人类发展新模式》的文章,作者是俄中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专家理事会主席尤里·塔夫罗夫斯基。全文摘编如下:
中国发起了反攻,其经济在经历了三年新冠疫情后再度活跃,中国正开始全速前进。日前,在一次重要讲话中,中国领导人深入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
中国还强调,现代化并不等于西方化。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花了几个世纪才走完的历程。在两种发展模式竞争的现阶段,“既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效率,又要更有效地维护社会公平”。
谈到经济效率,令人惊叹的不仅仅是这些年来中国所取得的成就:让数亿人摆脱贫困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较2010年翻一番。在经历了三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后,不同国家经济复苏速度的差异引人注目。制约中国国民经济的一个“刹车片”被丢掉,中国经济有望取得佳绩。
经济学家们正争相作出乐观预测。起初对中国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幅的预测在4%上下波动,然而春节期间令人印象深刻的数据再次提升了人们的预期。
参考消息网2月15日报道 今日俄罗斯电视台网站2月13日刊发题为《对抗日趋诡异,究竟走向何方?》的文章,作者是俄罗斯国立高等经济学院教授费奥多尔·卢基扬诺夫。全文摘编如下:
这是一个有趣的时代。当人人都在谈论华盛顿与北京之间政治紧张关系再次升级之际,美国统计数据显示,两国贸易额再创新纪录。2022年,美中贸易总额超过6900亿美元。是时候习惯悖论了。为了描述当代进程,人们常常会用到“混合”一词。如此说来,正常经济逻辑与地缘政治竞争的矛盾动机兼而有之,又有何不可呢?
然而,问题是,这种共存能持续多久?
美中关系是过去半个世纪以来最有趣的现象之一。去年是美国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及其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亨利·基辛格政策大转弯50周年,当时美国承认了共产党中国。
如果说中美关系正常化决定了冷战将以美国的胜利而告终,那未免有些夸大其词,但是它无疑令苏联的处境更加困难。然而,当时的地缘政治利益趋同与经济互动并不一致:华盛顿与北京身处不同的世界。直到之后,中国奇迹才发生——当时世界第二重要的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了市场转型。
参考消息网2月15日报道 美国外交学者网站2月9日刊发题为《中立和不结盟是东盟前进的方向》的文章,作者是泰国前外交部长甲西·披龙耶。全文摘编如下:
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缘政治大动荡的时代,在30年来显而易见的美国霸权之后,超级大国竞争卷土重来。世界上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无法回避这一现实,因为超级大国的竞争能够渗透到几乎一切事情中。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在这个新的世界中自我定位。这就引出一个问题,一个东南亚所有决策者正在——或者至少应该——扪心自问的问题: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到底站在哪边?我对这个关键问题的回答非常明确:哪边都不站。东盟要想保持团结并在世界事务中发挥相关作用,就应该坚定地走中立和不结盟的道路。
我们需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在殖民时代,我们这个地区被卷入世界政治——这严重违背了我们的意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对东南亚的统治瓦解了,该地区变成又一场全球对抗中关键的、血腥的战场,这次是日本帝国与同盟国之间的对抗。然后是冷战。它在东南亚的大片地区演变为一场公开的毁灭性冲突。
网友评论